博物馆内,“千秋大业——隋代历史展”“帝陵探秘——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”两个展厅突出现代科技运用和互动式、沉浸式体验,通过“科技+艺术+文化”的裸眼技术理念,声、光、电、形、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,加上杨广和萧后墓葬出土的170余件套文物,吸引市民和游客长时间驻足。其中,最吸引游客的,当属隋炀帝墓志、十三环蹀躞金玉带、玉璋、编钟、编磬、萧后冠饰(复原仿制件)。
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(隋炀帝墓遗址管理处)主任匡朝晖介绍,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原计划每日限流1000人,经过一周的试运行,结合市民和游客的建议,春节期间参观人数上限增至2000人。
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,分别是“怀袖雅物”“方圆朝章”“华堂锦绣”“丝语丹青”。每一部分的作品皆展现了古代绣艺的精湛,令观者仿佛穿越时空,置身于那个时代。
“怀袖雅物”区域展出的作品精致且小巧,无论是清代宫廷团扇、荷包、扇套或挽袖,皆流露出古代贵族生活的精致与优雅。而“方圆朝章”部分则展示了明清两代文武官员的补子、宫廷服饰等,让人感受到古代官场的庄重与威严。在“华堂锦绣”板块,展品包括宫廷内使用的挂屏、挂帐、靠垫等,色彩斑斓、材质珍贵,令人惊叹于古代织物的精美。而“丝语丹青”部分则汇集了各类织物场馆,展现了古代织物的丰富与多样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参观扬州非遗珍宝馆需要线上预约。首次预约参观的市民、游客需要关注“扬州非遗珍宝馆”公众号,选择“参观预约”一栏,并点击“立即预约”,填写相关信息即可。
在现场,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游客最是开心,他们穿上小围裙,在大师的指导下,亲手印制了雕版“龙画”。先在雕版上均匀涂色,将宣纸在雕版上铺平,再用专门的工具在上面轻轻“按摩”,一幅精美的“龙画”便印制了出来……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雕版“龙画”,开心写在每个孩子和家长的脸上,他们纷纷用手机拍下照片,发送给亲朋好友,分享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精美和快乐。
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王广义表示,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也是家庭关系最亲密的时刻。开展“博物馆里过新春”活动,不仅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,也推进民俗文化进家庭、入童心,让孩子们的假日时光更有趣味性和知识性,增进孩子们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认同感。除三场面向少年儿童的活动外,馆方还在展厅设置了桌案,所有进馆参观的市民和游客,都可以拿起画笔参与“共贺新春绘长卷”活动,尽情表达心中的画卷和祝福。
本次展览分为“龙凤呈祥绘龙型——古代器物里的龙”“龙行雨沛展龙俗——传统民俗里的龙”“龙翔九天传精神——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”三个部分。
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,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现雏形,它寓意着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无论是灵巧的玉器,绚丽多姿的青铜器、杂件,还是流光溢彩的金银器、陶瓷器,亦或异彩纷呈的书画,龙的纹饰无所不在,它的艺术发展变化映衬了中国各时代的艺术面貌。
在古代器物板块,展出了跨越春秋至清代的龙文物。“以瓷器为主,玉器、杂项也有一些,特别是有很多龙元素的玉器是很少展出的,这次一起呈现出来,非常难得。”扬州博物馆展览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从这些龙文物中,不仅能够看到龙元素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传承,更能够看到不同时期龙形象的演变过程。
除了文物中的龙,龙文化也是古老的民俗文化,比如正月正舞龙灯、二月二龙抬头、三月三祭龙王、五月五赛龙舟等。展出的一件清·雕瓷龙舟便是传统民俗的体现,这件展品为素胎烧制,整体作龙形,昂首巨腹而缩尾。舟身置三舱,前、后舱中各有一人,船头站立一戎装将军,龙尾刻有“陈国治作”篆书款。
除了展厅内的诸多“龙宝贝”,扬州博物馆的二楼也处处见“龙”。中庭以喜气洋洋的龙元素背景板进行装饰,中间悬挂着一个十几米长的龙风筝,与玻璃展柜里的龙舟、国宝厅内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彼此呼应,整个二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展厅,营造出独属于龙年的浓浓年味。
扬州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“文化博览城”的城市,目前,建成的文博场馆数量已逾160处。一个个沉淀厚重历史,展现城市气质,彰显文化底蕴的文博场馆和建筑,在春节期间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“打卡”,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、欢乐祥和的节日盛景,令“文旅共兴的好地方”魅力四射。
▲天宁寺前,省级非遗项目——通草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蕴玉,和好友杨菁涓共同演示制作技艺,向游客推介扬州文化。
▲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集文化、休闲、生态、运动、园林艺术为一体。南门城楼,春联醒目,灯笼高悬,一派春节的欢乐祥和氛围,市民纷纷来前游玩。
▲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。扬派盆景博物馆昨天参观人数突破5000人次,惊叹于技艺之高、盆景之美,游客不断拍照,赞美之声不绝于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