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兴,事业兴。每走到一地,我总爱探访当地的文化场馆,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。走进文化场馆,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世界,可以了解地方特色,感受地域文化魅力。
近日,浏览新闻,读到衡阳市奇石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炫伶的《非国有博物馆状况不佳,该不该扶持?怎么扶持?》一文,我颇有感触,内心愈发沉重。我到过不少非国有文化场馆,有博物馆场馆、教育馆等等。不管规模大小、陈展水平高低,但它们都凝聚着举办者对文化的情怀,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挥着有效且持久的作用,都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文化场馆是面向公众开放,具有文化和艺术收藏、展示、传播和教育功能的公益场所,包括博物馆、展览馆、科技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及旧址、故居等相关单位。一般由政府或国有企业建立、运营。事实上,全国的非国有文化场馆数量不少,占比不低。据有关方面统计,仅就博物馆而言,截至2022年底,全国博物馆数量共6183家,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,占比32%。那些非国有博物馆同其他非国有文化场馆一样,都是国有文化场馆的丰富和完善,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
然而,据有关资料分析,非国有文化场馆大多面临着共同难题:开馆容易守馆难。它们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资金不足、藏品匮乏、藏品维护与修缮能力不高、专业团队缺乏、运营不规范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为资金、政策、人才问题。不可否认,国家为支持非国有文化场馆发展,出台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《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》等一系列法规、政策。但是,非国有文化场馆还是出现“状况不佳”这样那样的问题,症结在何处?政府该如何出手?我认为,非国有文化场馆既然是国有场馆的丰富和完善,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扛起责任,及时“救场”。
当好“助力员”。近日,建川博物馆被人要求免费开放,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。其馆长在个人媒体平台发文表示,低票价的前提下,勉力支撑数十个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已属奇迹;要给观众免费,又不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,无奈之下,只有逐一关门闭馆。文化场馆属公益性质,非国有文化场馆的运行要靠企业或投资人的情怀和经济实力。然而,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,不少企业举步维艰,对文化场馆的投入也就量力而行,捉襟见肘。低收费维持运行都不易,何况免费开放呢?不少地方出台了支持政策,如北京市西城区出台了《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(暂行)》,规定设立备案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,对于运行状况良好的非国有博物馆,依据市文物局运行评估结果评为优秀、合格两个等次的分别给予10万元、5万元的资金支持。然而,对于规模稍大的场馆,面对人工、水电、维修等运行费用,无疑是杯水车薪。为此,政府要当好“助力员”,细化对非国有文化场馆的支持措施,设立专项资金,给予税收优惠,加大支持力度;对创新发展的予以资金、政策倾斜。
当好“指导员”。非国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,不但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撑,还要有一支有专业知识的运维团队。非国有文化场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,不能与时代共振,其一成不变的运营模式和陈展方式,必然会阻碍其发展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当好“指导员”,指导非国有文化场馆专业化发展,指导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养,不断提升展览水平,完善服务流程,提高服务质量,为非国有文化场馆内涵式发展、高质量发展注入“活水”。
当好“联络员”。非国有文化场馆不是孤岛,需要融入地方发展,也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。一方面,非国有文化场馆要主动寻找突破点,努力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,推动多业态发展。另一方面,政府为非国有文化场馆当好“联络员”,搭建平台,架起桥梁,帮助做好品牌宣传与推广,推动参与对外交流,为非国有文化场馆和地方企事业单位、社区和国有文化场馆合作“联姻”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让非国有文化场馆行稳致远,为民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,在文化强国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(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负责人杨鑫)。